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1《小孩不笨》是一部新加坡电影,当年也是叫好又叫座的一部佳作。看了以后,我心里涌动着一股热流,不吐不快。
Tom的父母是大众眼中的金领,忙于事业,忙于赚钱养家,没有时间,于是忽略了和两个儿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大人就是这样,他以为只要他和你说话,就是在和你沟通,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意见,忽略孩子心里的疑惑和想法。
成才只有父亲,父亲很爱儿子,可是不知如何表达,由于水平的限制,表现出来的往往只有气急败坏的大吼和责打。
我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平凡人,没有Tom父母那般能干,自然也没有他们那么忙碌,和我沟通的时间还是有的。我父母比成才的父亲又要好一些。从小到大,我当然被打被骂过,甚至也有被打得惨兮兮的时候,但是谁又不是这样呢?除此以外,他们对我的关心爱护,我也是感觉到了,并深有体会的。
Tom和成才是同班同学,也是关系很好的朋友,正处于15岁的青春期,自然会有很多“青春的烦恼”……于是,Tom会因为带成人碟到学校而被校长判处在全校学生面前公开接收鞭刑。成才会因为和老师打架而被开除。Tom、成才会因为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而加入小混混的帮派,并因偷窃而被勒索,又会因凑不到那要命的20xx块而“打抢”……
这些都是出于青春叛逆期的男孩子能惹出来的事,只不过与父母沟通不良助长了他们的无助,使得他们惹的事比我们当年还要大,还要劲爆而已。
父母的教育方式能一定程度上造就一个孩子,这是我的想法。
我的父母,从小对我采取的就是“打压式”教育方式,有点像Tom的妈妈,我总是受到打击和批评,导致我现在敏感、自卑的个性。而我的一个室友,她的父母从小就经常鼓励她,并不吝赞美,现在的她,很是自信与阳光。真是个让人羡慕的孩子……
谁的青春没有痛过?但我们只是平凡的普通人,我们的青春没能像《致青春》那般激荡,也没有如Tom、成才那般糟糕,我们的青春只是寂寞着,孤独了春夏秋冬,辜负了风花雪月,在可以接收的范围内小小的别扭着,走到了今天。
这部《小孩不坏2》只告诉了我两个字:真实!
它真实地反映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与青春期孩子的矛盾与碰撞,总让人想起自己那青涩的青春印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朋友与伙伴,家庭教育方式的好坏,是真的能影响孩子的未来。世事在变幻,时代在进步,不管父母还是孩子都必须在与时俱进中更多地体谅对方,成长自己。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收获欣慰,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少一份伤痛,多一点温暖。这就是我看这部电影的所有收获。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2《小孩不笨》这部电影的名字听着就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刚刚接触这部电影时,我就想着:这肯定是讲述一个孩子上学的经历。正想着发生了什么事,电影就慢慢拉开了帷幕。
我看着这部既带有搞笑部分,有怀有感人部分的电影,有时两眼放光,忍不住捧腹大笑;有时两眼扑闪扑闪的,有几颗晶莹的东西在眼眶里直打转。其中有一个镜头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因为父母太严厉,动不动就对儿子大喊大叫,而且不关心儿子的成长,所以儿子就整天与混混搭在一起,学会了抽烟、喝酒、偷东西……但做父母的竟然什么都不知道。从而儿子慢慢地发展到了下手抢东西!他不管男女老少,都抢!一次,抢东西后,儿子知道错了,便回去归还。但周围的人看不下去了,立刻报了警。儿子的父母赶了过来,本想打他,但警察正踏着步子朝这边走来。父亲为了能让儿子安全回家,给儿子一个悔过的机会,他一把抢过金项链,求受害人谎称是父亲所为。受害人不肯,说是要给孩子一点儿教训。父亲见状,紧紧握住受害人的手,当着众人的面“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这时,
那个屡教不改的儿子早已泪流满面,嘴里只喊着一个字:“爸,爸!……”哎,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哪!其实,你的父母越打你,越骂你,就说明他们心里越有你。我记得有句老话:“打是亲,骂是爱。”要是哪天父母对你不闻也不问,那么说明他们心里再也没有你这个孩子。总有一天,你会比被父母打骂更痛苦、更难受、更想发泄!所以,如果你的父母很爱你,就一定要感谢他们给你带来的温暖、给你的帮助!同时,我从“父亲下跪”的情景看出,父母真的很爱很爱你。每次打骂完你,可能都会自己默默地伤心一次。因为打在你身,骂在你身,而都痛在父母心!因此,我们要更珍惜这段父母情,常常说一句“我爱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可能会使他们十分欣慰,让他们去发现我们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存在,从而更加的爱护我们、关怀我们!同时,我又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孩子的脚扭伤了,父亲只是冷淡地问了一句:“你怎么样了?”然后就很绝情地说:“没事的话,自己站起来走!快!”孩子既惊讶又满怀伤心地望着父亲远去。正当绝望时,父亲在拐角处却突然回过头来善意地看了孩子一眼……看来,父母对我们的严厉、绝情都只是表面现象,让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味父母内在的真正的良苦用心!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3在老师的要求下我礼拜天在家看了《小孩不笨》这本电影,让我感触很大,觉得责任重大。《小孩不笨》这部电影写了国彬,文福,Terry三个好朋友他们都读了EM3(被视为无药可救的班级),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给予不同教育,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形成不同的性格和日后的待人处世。《小孩不笨》将人物性格和背景融合得恰到好处,手法幽默,轻松风趣,细节富有生活气息。
“望子成龙”几乎是每一位家长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期盼,只因为内容各不相同,有的喜出望外,有的则望子成龙望穿眼,望来望去一场空,只因教育方式的不同。
有句话说得好“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资源”。是垃圾还是资源在乎别人怎么看,就像另一个老师所说的“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换个角度,垃圾也就成了资源。成才后来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环境的渲染很重要。我们都注意到后来杨学谦跟父母之间的对话只剩下“嗯,啊,哦”,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奶奶跟他们谈话时自己就是做着这样的反应。“暴力家庭出暴力的小孩”,因为成才的爸爸自小也是这样长大的,所以他只知道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同样的,成才也是在拳头下长大的,遇到什么事的时候他就会很自然的想起用拳头来解决问题。在爸爸临终的鼓励下“爱打架就打到全世界去”,在老师的赏识下,成才终于伴着国旗的冉冉升起取得了成功。
“烂了的苹果把烂的那部分切掉,它还是一个好苹果,可是如果把他丢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很多时候老师家长都习惯用自己定性的思维过早的给孩子判了刑,“我们普通工艺班做什么好事都是坏事”,久而久之,孩子们就真的会觉得自己是不会再有什么前途的了,如此下去大人们就更坚定自己当初的看法。恶性循环。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 ……此处隐藏2968个字……>
这个电影其实令我感触颇多,现在很多大人小孩、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呈现出紧张的趋势,有人说是因为代沟,有人说是因为小孩过于顽皮不懂事,有人说是因为大人过于苛刻了,可是我觉得一个巴掌拍不响,大概是由于现在的大人孩子都过于内敛,他们太不善于表达自己,他们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谁都不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一再的揣测,一再的误会,或许我们会越来越缺少想要沟通的勇气和耐心吧!当父母老师在学生心中变成只以成绩来评价学生好坏是(事实上,有些父母老师确实如此),当学生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时,我们彼此是不是都应该反省一下我们的做法?
“苹果虽然烂了,可把烂的部分去掉,还是好苹果,如果扔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句话真的给我很大的启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谁会是一无是处的,我们不应该把眼光局限在分数上,应该从多方面来看待问题,去发现孩子的长处和兴趣所在并对他(她)进行一定得培养,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能说只有学习才是阳关大道,也不能说其他的领域就一定做不出一番成就。父母和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们把坏的地方去掉或者减少它在生命中的比重,并且帮助他们找出他们所擅长的,让他们从中找到自信而不是一味的否定他们。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父母想象中的坚强,我们也需要鼓励,我们也需要夸奖。一味的严厉有时只会适得其反,它会在我们之间拉出一条鸿沟,让我们很难跨越。
其实,没有哪个孩子不渴望得到父母的疼爱,没有哪个孩子喜欢与老师作对,很多时候即使恶作剧也仅仅是希望能得到你们的注意。把你们的要求放低一点,把你们的冷漠收起一点,给我们多一点夸奖,给我们多一点鼓励,给我们多一点关心,或许,我们的骄傲我们的倔强甚至是我们的棱角都会被慢慢磨平,或许,我们能一起为我们的未来规划奋斗。我希望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能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而已,我希望其中的滋味能让我们口齿留香。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8晚上,抽了两个小时观看了《小孩不笨》第二部,有想法要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得益于别人的推荐。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好的从家长和孩子不同的角度阐述家庭教育问题的的电影。
电影里的三个孩子——Tom、Jerry、成才,在父母的眼中,都是淘气小孩。Tom和Jerry,因为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们的感受,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他们,而没有关注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成才的父亲,因为自己的失败经历,不想让儿子重蹈覆辙,所以对孩子实行的是暴力教育。
多少的父母,总在用自己以为正确的方法教育着孩子,我们的自以为是,带给孩子的只有伤害,如同颜子老师所言:只是在不断的给孩子“盖抹布”。
剧中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当Tom帮助爸爸把电脑修理好送到办公室后,没有得到爸爸的赞美,反而是一顿痛批;当爸爸以为Jerry偷钱是去买游戏卡片,但其实他只是希望能买把一个小时的时间陪伴。
我想,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来给孩子下结论。还记得在《爸爸去哪儿3》里面有一期场景,当大俊一进到蒙古包里面时,就不停的把桌上的饮料往自己书包里装,爸爸林永健进来之后看到了十分生气,对孩子一顿责骂。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一言不发,尔后当他们父子两人在草原上谈这事儿时,大俊告诉爸爸说,他只是想到其他的小朋友没有,想带回去给他们喝。爸爸听到儿子的回答,知道自己错了给孩子道歉之后,孩子脱口而出的是“没关系”。他并没有因为爸爸的误解而记恨他,反而是成人在教育孩子时,却喜欢“翻旧账”。
我们习惯了用自己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待孩子,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什么都懂;我们讨厌孩子不好的行为,以为恶习都是自己造成的,其实不知道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反映出来的就是自己;我们以为不断要求孩子是爱,其实不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关心和鼓励。多关心一下孩子需要什么,多赞美一下孩子的进步,让赏识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种力量。就如同最后Jerry所言:
其实这把钥匙一直都在大家的身上,
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
我们经常都在鼓励和称赞下,
跌倒了又站起来,
当时有多幸福,自己都不知道,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
称赞和鼓励我们的话,
在我们长大后,也慢慢变了,
门也慢慢关了。”
现在我要告诉你,苹果烂了,把烂掉的削掉就可以。就如同孩子有不完美的缺点时,我们不去看缺点,多看看他们的优点,他们依旧棒棒的。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9今天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小孩不笨2》的电影,我是含着眼泪看完了整部电影,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太大了。
聪明的学谦和杰利为了得到爸爸妈妈的鼓励与表扬,得到他们的认可,他们在不断的努力,然而他们换来的是一次次的不理解,一次次的批评;实际上从我们作为大人的角度,可以看出来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了孩子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不断地辛苦的工作,为孩子们换来良好的环境,然而他们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就像电影里的杰利所说的:他们以为和我们将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就是自己讲、自己爽,根本就不管孩子的反应;成才是电影中另一个学生,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他的爸爸很疼爱他,为了他也是付出了许多的辛苦,然而却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他的爸爸很苦恼,然而小卖部的那位阿姨却说出了很经典的话语:要经常的夸奖孩子,要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虽然是很简单的两句话,做起来也很容易,但是难就难在怎样能长期的、经常地关注孩子、夸奖孩子、称赞孩子,还是杰利说的:从小我们是在夸奖和称赞中成长的,渐渐地夸奖和称赞都没有了,为什么呢?我也在想;我最欣赏的还是电影中的郝老师,他所说的:无论你们是从15分考到了20分,还是从35分考到了40分,这里都有你们的努力;我们要多看孩子的优点,少看孩子的缺点。
这一段段、一幕幕不断地回绕在我的脑海中,它深深地触动了我,想到我们的工作是不是也会有向那位胖老师一样,拥有一颗认真负责的心,却在教育方法上有所误差;是不是向杰利的爸妈一样不能听孩子进行讲解;是不是能像郝老师一样经常的看一看孩子的优点,少看一些孩子的缺点。
今年我所带的是大班,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见解,有时也会说:哎呀,这个孩子好活跃!这个孩子很淘气等等的话语,看了今天的这个电影,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从电影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方法:
1、关注孩子的需要,我会加强对幼儿的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在孩子淘气的时候,有可能是他对这些不感兴趣,那么我要及时的调整方式方法,将他吸引。
2、更多的表扬、鼓励与称赞。在孩子只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的时候,及时的鼓励他,给她动力,使他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
3、和孩子的沟通是一样学问,如何做好这个学问,首先我们要将自己放在一个和孩子是平等的位置上,然后要学会倾听,听一听孩子的心声、见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孩子们接受我们,和我们打开心门。
“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让我们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与称赞,给孩子更多的赏识,让孩子们在拥有温馨、愉悦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