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洋》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海洋》观后感1纪录片《海洋》,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最新力作。这部影片,无论是体裁,还是主题,以及导演,都让我心向往之。
上周六,终于摆布好了时间,在北京UME国际影城(安贞店)安安静静地看完了这部本年最火的纪录片。影片开篇语从一个小男孩的问话开始:“这是大海吗?什么是大海?”,随后以美得让人心颤的画面,提出了一个人类要共同思考的命题——应该如何对待海洋。
影片开头的男孩,是《海洋》制片人兼导演雅克·贝汉的儿子。雅克·贝汉此前的作品,我只看过一部,纪录片《迁徙的鸟》。《海洋》延续了《迁徙的鸟》开创出来的诗意、唯美、形式感强烈的美学倾向,且赋予了更为强烈的现实意义。在观看过程中,尽管我不时以挑剔的眼光注视着每个镜头,但很遗憾,我失败了,因为这部电影实在非常完美,不仅仅是纯粹从视觉上的美感来评价它,还包括影片所承载的深刻内涵,与画面相得益彰的电影音乐,以及姜文的解说。
《海洋》不是一部科教片,看过的人可能不知道那些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的名字,但一定会读懂影片表达的思想和理念——善待海洋,毁灭海洋就是毁灭人类自身。影片在一个宏大的视野里,让人们去感受海洋的壮美、海洋的深邃、海洋令人堪忧的现状,以此唤醒人类的海洋意识,让人们懂得如何去对待海洋,如何去保护这片占整个地球表面积71%的蓝色家园。尽管《海洋》不像《海豚湾》那样充满了血腥的杀戮,让人触目惊心,但依然会让人会觉醒,让人忧思,让人对影片和导演顿生敬意。
《海洋》被称作“史上最烧钱纪录片”。此片耗时5年、耗资5000万欧元,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世界54个拍摄点进行蹲点拍摄,有超过100个物种被拍摄。目前已经在全球近二十个国家公映,票房连创佳绩,在美国首日票房超过了《阿凡达》。在中国却开始遇冷,尽管满头银发、年届70的导演雅克·贝汉不辞劳苦,亲到中国上海等地参加宣传活动,但最终影片慢慢热起来、火起来,靠着不是导演的名气,而是影片自身的魅力和绝佳的口碑。
毕竟,不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雅克·贝汉,但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海洋,知道我们国家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有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知道百年前西方列强自海上入侵中华的屈辱和苦难;知道位于东海海域的钓鱼岛和南海海域的南沙群岛大部分岛礁如今仍被强占;知道今日海洋环保形势严峻,刻不容缓;知道海洋权益争夺激烈,等等。在每个国人的心里,也许都有一个跟海洋有关的梦。要实现我们的海洋梦,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或许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限,很多人没有机会去看大海、亲身体验海洋,但可以看一看这部纪录片。在我们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为了过得好一点、再好一点、更好一点而疲于奔命的当下,像《海洋》这样非功利而真诚的纪录片多看一些,将受益匪浅。
《海洋》观后感2最近看了一部名为海洋的纪录片,印象很深。无论是出于画面的震撼,还是对于自然的情感迫使我写了这篇文章。
影片的开始是以波澜壮阔的海浪为启迪,一群小孩奔向未曾见到过的大海,它是那样的壮丽,那样的一望无际。而海洋到底是什么呢?影片就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开始了论述……
巨大的海洋中有着数以万计的海洋生物,更是有像楔齿蜥,鲎,海龟等这样的被誉为活化石的自然生物,他们是自然界中独一无二的,和我们人类一样,生活在这仅有一个的地球上,海洋便是他们的家,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地方。随着影片时间条的过度,画面把我带入了海面下的世界中,成群的海蜇自由的浮动在水中,巨大而壮观的海蜇群却是真真实实的海洋生物,它们的美不可言喻。紧接着镜头又带我们回到了海面,穿梭在清澈海面下的海豚群,无拘无束,时不时的跃出海面,堪称华美,它们追逐着沙丁鱼群,这便是海洋中食物链的一个表现,依靠海洋而生的海鸟们也在尽情的享受着这场盛宴。海豚,海鸟,鱼群,各种各样的生命体和冰蓝深邃的大海所交织而成的画面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海洋的神奇与美丽。金色的沙滩上,海豹们慵懒的享受着午后的阳光,餐后的海豚们也显得那样的平静祥和。体型巨大的鲸鱼用它们独有的,悠扬的歌声感谢着自然的赋予,这是大海另一面的美。
亦是波涛汹涌,亦是宁静祥和这景这美都是大自然所独有的。
新生命的开始,刚刚孵化的小海龟们要经过十多米的沙滩回到大海里去,但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米,却是危机重重,海鸟们来享受这美好的午餐,而海龟却是命悬一线,只能一味的冲向大海,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捕鱼业昌盛,人类无情的将双手伸向大海,贪婪的索取着海洋中的资源。鱼叉,渔网,无所不用其极,亦是海洋中的霸主:鲨鱼,也不能幸免,浑浊的海水夹杂着大量的血液,一双双悲伤地眼睛带着无尽的怨恨让人触目惊心。鱼鳍,鱼尾只是他们所需求的,一条条残缺的身体被重新丢回大海中,慢慢的下沉,下沉,最后沦为海洋中的尘埃。()随后人类又将满是血腥的双手伸向体型巨大的鲸鱼,它们没有因为自己巨大的体型而渡过这场灾难,昔日的悠扬歌声也只得变成今日的哀鸣……
正如影片中老者所说的,许多生物用了几百万年去进化,却仅用了几十年就灭绝了,这便是人类对自然,对海洋所做的。大量的生活垃圾排放进了大海人们利用卫星看到了,却不知道怎样去解决。一只海狮面对着一辆沉于海底的手推购物车,眼中满是莫名与无奈。
整部电影没有过多的旁白文字,只是画面的剪辑与强大的视觉冲击便达到了电影的效果,并有着自己深刻的寓意,耐人寻味,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好片子。
《海洋》观后感3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海洋天堂》,讲的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王心诚和他那个患了孤独症的儿子王大福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大福两岁多时被发现得了孤独症,六岁时妈妈实在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投水自杀了。父亲独自一人细心、周到地照顾着大福的饮食起居,并送他到特教学校去学习。虽然有时也生大福的气,但却从来不嫌弃他,一天到晚围着他转,使大福无忧无虑地在自己的世界里快乐地生活着。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也许是终日过度操劳的原因,父亲患了肝癌,发现时已是晚期。由于担心自己死后无人照顾没有生活能力的大福,痛苦的父亲只好学着妻子的做法带着无知的儿子去跳海自杀。可谁知天生水性特好的大福入海后神不知鬼不觉地解开了拴在自己脚上的绳索又游出了水面。命不该绝,父亲只好放弃了求死的念头,忍着肝癌所导致的巨痛几乎跑遍了所有的福利院、养老院、特教所,甚至是精神病医院。“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给大福找到了一个好的安身之处。
为了少给社会增添麻烦,父亲又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教大福怎样开门、上下公交车、煮自己最爱吃的鸡蛋、打扫卫生……临死前他又冒着生命危险背着一个自制的龟壳带着大福在海洋馆里游戏,并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大福:爸爸离开后 ……此处隐藏10555个字……过程中有几个角色对她提供过帮助:她的奶奶,是奶奶讲给她,过去他们曾经是出去航海的,又是什么原因不再允许出去航行了。最后奶奶虽然去世了,但是奶奶的灵魂一直帮助着她,在她绝望失落,想要放弃的时候,是奶奶又重新让她振作起来的。她的妈妈,暗自支持她去航海。她的朋友公鸡憨憨,虽然好像很傻,总是啄不到食,但是一路陪伴着她。还有毛伊,一个半仙,也被她所感动,坚持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帮助她。还要大海,是大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找到心中那个最真的自己、最勇敢的自己,才能突破一切的困难,到达希望的彼岸,赢得最终的自己。 海选择了这个女孩来拯救一切,把图腾交给了女孩。
迪士尼的电影总是有些套路的。迷失了自己的人总会找回自己。结局是很美好的,一切枯萎的生物都重新长出,而人类又继续快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虽然是全英文的,萱萱除了grandma和几个人名听得懂,其他的全部都听不懂,但是她全程都聚精会神地观影。看完后,我问她,看出什么来了吗?她跟我讲述了一下故事的大概内容,说得还不错。先不说理不理解,能不能明白?表面上的内容是看懂了。她说这个电影她看着就跟看绘本一样,反正也不认识字,就看图呗,看图也挺有意思的。开始她并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是被禁止出海航行的,看到后面的内容知道了。
我也在思考,岛上的土著居民是安于现状的。那么当黑暗势力来临时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了。那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呢?
《海洋》观后感14蓝色是忧郁的。福,一边把干净宽厚的手伸进水中,一边呆呆笑着与父亲坐在蓝而广阔的水面上的一艘小船里,除了他们和那艘小船,剩下的,是蔚蓝蔚蓝的水面,还有,从儿子脸上溅开的柔和的阳光……
《海洋天堂》这部影片,如果有什么地方能让人说是难能可贵的话,就是导演薛晓璐在创作过程中,极力想要向观众表现出来的那种主题思想,事实上,她成功的做到了,将这种情感很好的融合在了影片的点点滴滴之中,甚至能在最后,利用这些细微的情感脉络,在穿透那些被化妆品和食品添加剂层层包裹毒害的越来越难以浸透的心灵,还能掀起一阵颤栗。也难怪会被人叫做是一部诚意之作。
但是,影片本身也有太多太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它的剧本,摄影的色彩,不太清晰的故事结构等。在剧本上,国内外描写像福这样的交流障碍的患者的绝对不少,以至于让人只看了影片的开头,便能把剧情的主要冲突猜出个大概,缺乏新意。而在整体的画面感上,不知是有意要营造出淡淡的亲情的氛围,还是为了刻画那个离我们稍远的年代的陈旧感,看起来有一层偏淡的油纸色,这样的背景色在影片的部分场景中显得不适宜。在重要的水中拍摄中,也许是因为水下拍摄过于困难,致使杜可风的摄影优点没有发挥到淋漓尽致,也是一个对于喜欢文艺风的影迷的不小的遗憾。
毕竟,电影是被人称为“遗憾”的艺术,《海洋天堂》作为一部极具内涵的影片,也应算是一部上乘之作。至少它充分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电影界,已经不是只有那些哗众取宠的“伪电影人”,还有许许多多有良心的创作正在逐渐填补中国电影史上因“少内涵,重视觉,重利益,不重文艺”而空白一面。
在画面一点一点的转换中,福和他的父亲,他的患了绝症将要不久于世的父亲,一起经历了死亡,分离,重聚,永别……无法同患有孤独症的福好好交流的父亲,像极了我们这自以为是的一代人的父母。我们同父母之间隔着的无法沟通的爱,在时代的迅猛前进中,无意中留下了,同无法与彼此好好交流的父子之间相似的隔阂。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观念,活在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里。无论哪一方想要去进入另一方的世界,都不会是简单的。而我们的父母已经开始迅速老去,我们却还没有到达能够让他们放心老去的成熟。因为急躁,所以我们争吵,没完没了的矛盾一刻不停。他们累了,心都空了,还无数次的想要用我们的方式去修补,去达到彼此的中和的世界,这寄托了他们多少的努力与妥协?我们对此不屑一顾的。突然间,正如我们夜夜所祈祷的那样,世界静了,我们再抬头看,便是父母躺在我们的手里,整天用同一张脸憨厚地笑着,我们是否才能明白,哪一张脸上,不沾有一点点儿的算计?
福抱着“父亲”在海洋里,快活的像尾鱼,他开始做那些父亲教给他的事,他笑了,仿佛脸上又溅开柔和的阳光。
那是,在人间的他的天堂,是他在天堂的父亲的人间……
爱已永恒。
《海洋》观后感15海洋天堂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位身患绝症的父亲与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相依为命的故事。其中不乏一些感人至深的情节,也承载了许多会出现在我们周围的真实情景。这部影片很能够触动人心,虽然到了最后父亲还是离开了人世,但是可以说他也是欣慰的,他教会了儿子大福在海洋馆“工作”,让儿子的今后的生活有了保障。
由于儿子从小失去了母爱,父亲更加宠爱自己的儿子。这不仅是作为父亲的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也是对从小失去母爱的儿子的一种补偿。然而儿子并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独立生活,时刻需要父亲的照顾。当父亲知道自己的生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结束的时候,他唯一的牵挂也就是儿子今后的生活。在影片的开头,我们就看到了父亲带着儿子跳海自杀的情形。看到这一幕,我们会觉得揪心,尤其是看到儿子那天真的笑容的时候,不禁会感慨父亲为什么会如此地狠心,所谓“生命诚可贵”,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更何况是带着儿子一起结束生命。幸好儿子的水性很好,才没有造成一生的遗憾。生活的困苦,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儿子的生活不能自理,这一切的一切都让父亲觉得不能安心离开这个世界。在之后的日子里,父亲教会儿子做饭,乘坐公交,工作等事情,让儿子在他离开之后也能够继续活下去,所有的事情都证明了父亲对儿子深刻的爱。尽管儿子自闭,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儿子从小跟父亲在海洋馆工作,这让他有机会跟外界接触,这也使得他深谙水性,为自己今后的生活打下了基础。即使失去了父亲的陪伴,也还有海洋世界陪着他,让他不会感到孤单。玲玲的出现如生活中的一缕阳光,给了他不一样的温暖。儿子从小就是孤独的,除了父亲,接触到的都是不会说话的动物。虽然动物也有感情,但是他们毕竟不能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玲玲作为儿子唯一的朋友,她的陪伴给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唯一的友情也是儿子微笑面对今后生活的动力以及支撑。
父亲背上笨重的乌龟壳是他留给儿子最后的纪念。尽管父亲最后还是永远离开了儿子,但是留给儿子的思念是无尽的。儿子在海洋馆工作,是对海洋的一种热爱,也是对父亲的一种怀念。每当看到海龟时,就想是看到了父亲,对父亲的离开也就没有那么伤心了,会感觉父亲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在父亲下葬的那一刻,儿子对着天空笑了,这并不是说他不悲伤,而是他知道父亲不希望看到他悲伤的样子,父亲只希望他的儿子能快快乐乐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种爱就算是到了他离开人世之后也一直持续着。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无论自己的孩子聪明与否,父母的爱都是一样的,时刻牵挂的心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最后,儿子学会了自己一个人生活,我们感到心酸的同时也为他感到高兴。只要活着总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要笑着面对未知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