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寒号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寒号鸟教学反思1通过精读课文《寒号鸟》+《网里的鸟》(一篇课文和一篇课外文章)的学习,学生对多文本阅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阅读兴趣得以开发,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对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下面阐述一下我对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感想。
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高。多文本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寒号鸟》+《网里的鸟》先讲课文《寒号鸟》让学生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故事讲述的道理。课堂上以反复读来强调感悟寒号鸟的懒惰和喜鹊的勤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在阅读学习《网里的鸟》时则提出要求。(1)读好人物对话。(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
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后交流汇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的道理:做事情团结一心才能胜利,如果每个人都想的是自己的利益,那么什么事也做不成。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孩子学会以读来感悟文中道理的方法,学以致用带学一篇课外文章《网里的鸟》,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强调学生应该类比阅读、扩展阅读和兴趣阅……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多文本阅读,认识了许多新的字词,提高了阅读的语感语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忘记布置课后作业了——让孩子课下搜集有关明理的小故事,明天带到学校进行组内交流和班级交流。
2、个别基础差的孩子一节两篇课文学起来有些吃力,阅读速度赶不上,还需要多锻炼。
3、学生对多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活动环节不熟练,小组配合不太默契、班级内展示时语言表达不完整。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把多文本阅读贯穿始终,逐步完善我的教学方法,提高我的教学质量,尽我毕生之力丰富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格。
寒号鸟教学反思2寒号鸟这是一篇民间故事,教学的要求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判故事的角色,从寒号鸟可悲的下场懂得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是不行的,应该像喜鹊那样看得远,着眼于未来,从现在做起。第二点就是按照顺序去理清课文层次,能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编续写课文,改编故事。最后就是教师培养儿童自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分别安排了六个教学步骤:描述带入情境,自学课文,交流检查自学,读讲课文,创造性地复述(新编,续编)补充课文和小结。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小学生的复述和造句表达能力。
首先我引导学生描述带入情境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第二次阅读是我引导学生有表情朗读喜鹊两次劝告寒号鸟的语句,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最后教师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学生的语句训练。
寒号鸟教学反思3《寒号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上课时,首先多媒体出示寒号鸟的图片,然后讲了一个关于寒号鸟的小故事。首先让学生们先从感官上初步认识寒号鸟,然后再从听觉上感受寒号鸟为什么要哀号,在导入课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想要知道寒号鸟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为什么如此叫。这样,就巧妙的从同学们的求知欲望迁移到对课文内容的探索上,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识字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摘苹果游戏,大大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而有些词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表演,理解如“打哆嗦,冒汗”。又如“寒号鸟,崖缝,当作”中多音字的读音,特别出示词语,范读,为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教学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寒号鸟教学反思4就是这样一只叫鸟不是鸟的小动物带来了一篇经典的文章,就是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里藏着许多语文密码……这就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一则民间故事《寒号鸟》。本文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的描写,叙述了寒号鸟和喜鹊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的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一、把握课标,降低难度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但是在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在备课前我就多次翻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以学生的认知基础来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接受的教学。经过多次尝试并和组内老师探讨,最终我把这节课的教学放到以表演法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感悟理解。
二、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任何有兴趣的事情都有好奇心,因此我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看图片再提出疑问:咦,这明明是一只鼠类的动物,名字里怎么有一个鸟字呢?就这样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好奇心。通过图片引导学生知道寒号鸟竟然不是鸟,他因身上长有能像鸟儿一样滑翔的膜,又因为他特别怕冷,一到冬天就冻得整夜整夜的号叫,所以人们给它取名寒号鸟,其实他的真名叫鼯鼠,是哺乳类动物。就这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引出课题。
三、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课堂应该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自由展示的课堂。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冻死了”这一贯穿全文的问题,我首先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天气变化的句子,利用课件播放初冬,寒冬以及深冬不同风声,让学生感受天气的变化,为下文做好铺垫。其次抓住文中喜鹊和寒号鸟的两次对话为学生“搭台”,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喜鹊的两次劝告和寒号鸟的不以为然,并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动物头饰,这样学生在“舞台”上很快就就进入了角色,边读,表演,越演越入境,越演越入情。孩子们在读中感悟着,在读中理解着。
虽然这是一节校本教研课,但是在通过组内老师们的共同探讨,说课,试课,磨课中,让我在语文教学中成长了许多,也坚定了语文教学的方向。语文教学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我们长期不断的学习,积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魅力无穷。
寒号鸟教学反思5寒号鸟是一篇含有警示意义的寓言故事,事情发展过程清晰,讲述了寒号鸟只顾玩耍睡觉而不听喜鹊劝告,最终因为懒惰被冻死在寒冬里的故事。故事中喜鹊和寒号鸟的两种 ……此处隐藏5631个字……过且过的道理也是如此。不劳动,眼光短浅就会有很悲惨的结局。有历史感的民间故事被一代代人口口相传,这个道理更显示出朴实的光彩来。现代社会对一些价值观的判断趋于暧昧,现在的孩子们大部分都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下,有父母为他们规划的一切,他们更容易沉迷在当下的享受中,而缺乏长远的眼光。因此,在强调立德树人的今天,这篇课文出现在新教材中又增添这样一层含义。因此,我又想到从民间故事这一视角来解读文本。
细读这篇课文,又发现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简练,有韵律和节奏感,三三对,四四对,五五对。尤其是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以及寒号鸟的叫声。在结构上采用反复的手法,在反复中又有所推进。其中第一自然段是经典的的讲故事模式,很类似“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顶针的格式讲下去,让低年级的孩子孩子们有一种稳定的期待感,进而产生浓浓的兴趣。
节奏与韵律适合低年级,因此我决定以此着手。在第一课时中,我是通过老师讲故事来实现故事的整体感知。这是一个民间故事,孩子们要听才会有感觉,就像过去的老人或长辈坐在火炉前或者大树下,给身边的孩子讲述一个个民间故事。在听中触发孩子的语言敏感。在孩子接触课文前,我给孩子们声色并茂地讲,接着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第一感觉,这个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的孩子说故事的主人公,寒号鸟太懒惰,还不听劝告;有的孩子说寒号鸟不好好做窝所以冻死了,这是对民间故事道理的一个初步感知;有的孩子说很喜欢“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这句话,这是关注到了这句话的语言特点,节奏、韵律、叠词的朗朗上口;还有的学生说对结局寒号鸟冻死了印象很深,不喜欢这个结局,想让寒号鸟改变那样就不用死了。这是对悲剧这种审美的一种遗憾,也是对故事结局的一种解构。孩子们的这些第一感受就是这篇课文的阅读起点。因此我想要从中抓一些点来展开第二课时的教学。接着我让孩子们结合课文插图再来朗读一遍故事,孩子们普遍出现困惑的表情,并提出疑问:寒号鸟不是一只鸟吗?书上为什么画了一只松鼠?于是第一课时我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是给孩子们介绍寒号鸟的身份。在寒号鸟到底是鸟还是鼯鼠上,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寒号鸟的故事由来,包括古人给动物命名的传统,后来改编成的童话戏剧、童话音乐剧,以及动画片中寒号鸟的形象,部编教材又是如何把寒号鸟的身份定义成复齿鼯鼠。这些对于当年学过《寒号鸟》并一直以为寒号鸟是鸟的我们这一代来说,很有意义。而对于直接接触新课文的这一代孩子们来说,这个疑惑比较好解除。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也没有必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深究,因此我选择了比较简单的介绍和解释。
在第二课时我的教学中,我从民间故事的主人公、道理、语言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由于时间限制,除了开头的字词句、故事梗概复习和最后的写字教学,中间并没有太多时间展开充分的设计,因此如何取舍就成了关键。首先要抓住本课的语文要素,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其实本课要围绕这个点,还可以延伸出相同意思的递进化表达,如两次对话有相同有递进,两次叫声相同中又有递进,但是我没有在这点上进行深挖,对二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未免太深。因此,我主要着手在两次对话的语言特点以及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上。为什么还要设计两次对话的语言特点,甚至包括寒号鸟的`经典叫声的韵律?我觉得这些都是民间故事在一代代讲述中所形成的最适合给孩子们讲述的语言,是深深贴合孩子们兴趣的语言,背后的朴实道理也是通过这样朗朗上口的语言来传达的,因此这一点不应忽略。而且节奏也是低年龄孩子的一个审美要素,提升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初步审美能力,这一点不正合适吗?在体会主人公形象上,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道理上主要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的行为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并在板书中体现出来。道理是让孩子们在进一步细读故事后联系生活来体会并表达出来。最后的课外拓展既是满足部分孩子对于结局的重新解读,也是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受到不同的思维启发和审美感受。没有在课堂上进行故事的创编,我想这是对民间故事的尊重,也是对经典文本的一种尊重,经典文本是有它独特的审美和价值的。因此我把换一种视角放在了课外,让孩子们在拓展阅读中自由体会和选择,尊重孩子的阅读感受。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如在教学节奏上把握不够灵活,可以在本节课的语文要素上多花一些时间,如,把写冷、热等的不同表达方式读一读,在读中感受表达效果。也可以多探索同样是写风,文章都有哪些写法。在了解“得过且过”这个词语的含义时,联系上文寒号鸟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评价,进而理解这个词。但是这个环节进行得比较仓促,应该引导孩子联系上文对寒号鸟进行充分评价,从而真正弄懂什么是“得过且过”。课堂的承载量比较大,很多地方都想要设计,有些臃肿。要做到一课一得,而不是一课多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磨课,不断在实践中改进。
寒号鸟教学反思14《寒号鸟》一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民间故事。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本课教学时我是以描述带入情境的,因为面对着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一个生动的引入课文,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在这里我顺便联想了新旧词语,让小学生注意字的写法。还有实现了我的目的,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不过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没有很好地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
第二次阅读我是要学生找出描写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不过,这里后来我觉得可以合并为一次阅读好了,这样第一次阅读,就达到了整体感知,清扫字词,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
寒号鸟教学反思15《寒号鸟》一文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本课教学时我是以描述带入情境的,因为面对着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一个生动的引入课文,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在读的过程中圈出生字,然后认真读准字音。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在这里我顺便联想了新旧词语,让小学生注意字的写法,还有实现了我的目的,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不过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没有很好地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
第二次阅读我是要学生找出描写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不过,这里后来我觉得可以合并为一次阅读好了,这样第一次阅读,就达到了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